建構以生產者為本的在地x文化x設計生態圈——藺子
「藺子」品牌工作室於 2016 年 11 月正式成立,希望藉由設計,加值、帶動產業發展,重現臺灣傳統藺編工藝手感之美。藺子的創辦人怡雅自2009年起,因為大學的研究計畫投入苑裡社區。有感於過去從事藺編的女性師傅們年紀越來越大,傳承方面又缺乏系統性的教學方法,藺編技術即將面臨失傳的危機,怡雅下定決心投入在藺編工法的紀錄上,並規劃長期課程供社區中生代在家婦女或有興趣的民眾學習,期望能用設計打開產業,以教學連結跨世代人才,最終讓藺編這項技術得以傳承,更重要的是,讓隨著產業逐漸凋零的阿嬤世代重新認識到:原來自己的手藝是那麼有價值。
點擊不同的軌跡查看行動夥伴的故事!
行動軌跡 - Action 1
2009年,怡雅因參與大學專題研究而走入苗栗苑裡的山腳社區,她回憶第一次認識到藺草這個材料是在當地的媽祖廟,四個阿嬤坐在地上,巧手細緻地用藺草在編包包、做帽子,不僅作工精緻,成品更是美觀實用,她不禁納悶,為什麼台灣有這樣的工藝,過去卻鮮為人知?同時感慨這麼好的作品其實不輸給很多知名的品牌,但是這個產業只能被關在苑裡,阿嬤編三天才能完成的帽子,以500-600元一頂的價格賣給遊客,完全不符合阿嬤的勞動成本,卻還會被質疑價錢不合理。
專題結束後,怡雅開始思索除了做美觀的設計外,能再為藺草這個產業多做些什麼?大三升大四的暑假,她興起一個念頭:「我想看看有沒有機會回到苑裡,去做一些事情」,於是,他找到青年署當時的一個計畫,鼓起勇氣報名,經過幾番面試後,終於以計畫成員的身分回到當初做研究計畫的山腳社區。
行動軌跡 - Action 2
過去研究計畫的時間有限,每次一個多小時的陪伴,只能看到阿嬤做重複編織的動作,並不知道藺編其實要回溯到曬草的步驟,才能完整了解背後細膩的作業流程。怡雅當時從設計系學生的角度出發,能想到的,只有設計一個很厲害的產品,但沒有深入思考這個東西的成本、人力,還有消費者真的會買單嗎?
於是研究所期間,怡雅在老師的協助和推薦之下帶了十個學弟妹入駐村子,進一步瞭解了在地社區經營的困難;他們沒有專業的能力策畫行銷與販售,因此每做一個就賠一個,且當地藺編的專業工作者正逐漸老化,技術傳承困難。研究所畢業後,怡雅受社區發展協會葉理事長的努力和熱情所感召,雖然幾經家人反對,仍是毅然決然地放棄攻讀博士的機會,隻身投入社區,跟著理事長東奔西跑,演講、展覽、比賽、補助計畫的撰寫樣樣包辦。最終,苑裡的藺草在日、韓、德、泰等國的展覽都大放異彩。
行動軌跡 - Action 3
然而,政府的計畫多所限制,怡雅開始反思,如果自己永遠待在協會或非營利組織,一旦政府的抽掉補助,那還剩下什麼?藺子能夠繼續下去嗎?這個計畫團隊裡的年輕人如果沒有了工作,是不是又要回都市或流離到其他地方?
觀察到在地產業傳承的問題,所以她總是在計畫書裡強調人才培育的重要性,然而,審核的承辦人員似乎更在乎營業額和績效,而在時間跟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人才培育跟推銷產品的兩難便被綁死在政府計畫的框架下,同時鎖住了怡雅的創造力。
幾經考慮之後,她決定從社區發展協會離職,這時恰好經友人引薦,開始關注一棟老街上正在整修的房子;行動力超強的她,即便老屋的水電都還沒牽好,她就先用過去攢下的所有薪水簽訂租約,獨自創立「藺子」這個品牌,從給予阿嬤更合理收購價格的初心出發,一步一步的建構品牌、行銷、工法記錄和在地人才培育的健康生態鏈,讓藺編這個產業能繼續傳承下去。
2009.9 遇見藺草
因為一個設計專題而第一次認識藺草,看到阿嬤在編織深受感動
2013.8 生涯抉擇
畢業前夕,知道苑裡社區急需年輕人返鄉,義無反顧地決定留下
2016.8 人生轉捩點
一路提攜我的社區長輩突然過世,我離職了,一切都很茫然
2016.10 一個衝動
偶然發現老街上的百年老屋,衝動之下承租下來,付了房租、接了水電就沒錢了
2017.2 低潮
過年沒錢包紅包給家人,工作室也沒錢裝修及開幕,差點就這樣放棄
2017.7 正式開幕
工作室正式開幕,來了好多支持者,給我好多力量
Q:傳統文化保存是一個長期抗戰,是什麼支持妳能繼續做下去呢?
A:
我其實內心只想著一件事情:我要這些阿嬤阿姨們都可以覺得做藺草很快樂,所以我這一路便秉持著這樣的初衷,一開始發展品牌和產品,跟阿嬤收購的時候我都不停告訴自己,跟阿嫲收購的價格一定要合情合理,因為這個產業的行情被打得太低,過去阿嬤都像是被壓榨。
我想做的是給她們一個合理的收購價,就只是這件事情而已。當然,過程中會有很想要放棄的時候,但我會想,我如果不做了,這些阿嬤就沒有錢,他們的東西就沒有人跟她們買了,所以我不能夠棄大家於不顧。包含我自己,就算身上只剩下幾百塊,只要阿嬤拿東西來,我就會給付現金,因為對她們來說,她們收到現金就會獲得成就感,這並非建立於錢的多寡,而是今天她這個年紀仍有能力賺自己的生活費,這是支持她們繼續下去的動力之一,於是我很堅持這件事情。
Q:產業的傳承需要很多新生代投入,你是怎麼讓更多人投入進來的?
A:
因為想給阿嬤合理的收購價,產品價格就會訂得比別人高,所以行銷跟品牌是我一定要做得,再者,阿嬤們年紀大了,中間需要有人來承接這件事情,所以我要進行作人才培育,而人才培育這件事情需要教學模式,教學模式就要回歸到我要去做傳統工法的記錄。我們希望影響的是不只是編藺草這件事情,而是改造整個藺草相關產業,並帶給當地更多就業機會。
我覺得當你很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,就會出現很多人來幫你。像我的通路也只告訴我一件事情,只要妳是真心對阿嬤好,一直以來沒有變,那我們就願意賣妳的商品。很多時候都是因為自己的堅持,才會有那麼多人出現、參與。
所以,如果在你的心裡正有一個小小的想法醞釀著,我覺得你就放膽去做,不用先考量究竟有沒有錢或人脈,因為這些事情都是在你真的做了之後,才會一一跑出來;像人脈,沒有做怎麼會有人脈,若擔心沒有錢,更要實際地跨出這一步,才知道這件事情到底能不能繼續做下去,如果你只停留在思考,那就永遠只在你腦海裡。
Q:藺編產業沒落了這麼多年,作工法記錄時,你們怎麼找回這些身懷絕技的長者?
A:
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,我都叫他葉老師,跟我講了一個讓我覺得很感動的故事,也是我想要繼續做藺子的原因。他說,民國九十五年,他曾想過如何把藺草找回社區,因為他知道的那些媽媽們,會編的就只有這幾個,所以他想到一個方法。
他想要辦一個比賽,那個比賽叫愛藺工藝獎,讓會編織的媽媽把他最厲害的作品拿出來比賽,比賽有獎金,還會做一本紀念冊,上面有阿嬤的照片跟介紹。在那個頒獎典禮上,他看到了很多阿嬤的小孩和孫子,陪她一起來參加頒獎典禮,那個過程中,很多年輕人或他們的下一代,第一次知道自己家裡的長輩會編藺草;過去大家不知道,阿嬤也不會特地講,因為她覺得那是女工做的事情,並不值得拿出來講。
所以在比賽當中,我們看到好多阿嬤想盡辦法每年生出一件作品,有些甚至會很計較,說:「為什麼她是第一名我是第二名,我不要比了」,開始有這種好勝、求勝的心。社區透過這個比賽找到了很多還擁有編織技術的婦女,也激勵他們繼續做這件事情。
Q:在社區投入這麼長的時間,有沒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人事物?
A:
我們社區有位九十四歲的阿嬤,七歲學習編藺草,一路做到九十四歲。她最擅長編名片夾,前三四年的時候大家搶著要,因為作品真的非常細緻又端正,可是這兩年她的年紀太大了,名片夾常常不小心做的太大、太高,名片會掉下來或歪掉,漸漸地,除了我之外,就沒有其他人跟她收購了。她的兒子為了讓他媽媽繼續做下去,就會把她的作品拿走說這有人要,但是其實是拿去送人,為的是不要讓她覺得沒有人跟她收購了。
還有一位86歲的阿嬤,有一天她的孫女來找我,說她的阿嬤很會編草席,可是最近年紀大了常常編錯,也會編的比較粗;帽席行以前還會收,但現在因為草席賣的不好,帽席行就叫阿嬤不用再做了。那阿嬤其實滿失落的,因為她編了一輩子,她覺得如果沒有人收購,生活好像就沒有什麼目標。我跟這位孫女說,阿嬤的草席我全部先收購,接著思考如何轉換成大家可以接受的產品。經過設計,我們把阿嬤的草席變成側背包、鉛筆盒、化妝包,這樣的作品其實不完美,上面有編錯的痕跡,但我們會告訴消費者,她編錯,就是獨一無二的。指出編錯的地方,大家其實就會接受這件事情;成品編織得比較粗,但價格反而更可以讓年輕人接受,這成了年輕人認識藺草的第一步。
每次商品銷售非常好,我都會跟阿嬤說:阿嬤你可以繼續做下去沒有問題,妳可以一直做下去,因為我們會一直幫妳賣。
Q:用 6000 元採取的第一步行動
A:
用第一筆資金跟阿嬤收購一些小產品,後加工精心挑選的布料及配件,進行第一次的市集擺攤。
Q:為什麼會這樣分配
A:
透過擺攤可以觀察消費者的反應,並且獲取產品改良的靈感。在資金不多的情形下,可以先用少量產品賺取下一筆的行動金。
初心就是妳不能放棄的理由
傳承,是滴水穿石
阿嬤盃,藺編的奧林匹亞
讓人感覺自己有價值,就是最有意義的時刻
用 6000 元把想法變行動
A:哆啦A夢,產業過程中常常遇到很多問題,發想藺草的可能或阿嬤遇到困難來求助時,我們常常要生出他們需要的東西
猜猜看,行動夥伴隨身的包包裡有些什麼法寶?點擊揭曉
A:出貨
A:統合跟傳達
A:苑里
A:職人